环境污染防治基础知识(二)-向土地排放
2.向土地的排放;
2.1 土壤及土壤污染
2.1.1 土壤
(1)土壤: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植物的疏松层;
(2)土壤结构(由上而下):腐殖质层、过滤层、堆积层、风化层、母质层;
(3)土壤组成:矿物质、有机质、水分、空气;
(4)土壤类型:砂质土(保水性差,通气性能好)、黏质土(保水性好、通气性差)、壤土(保水性能一般,通风性能一般)
2.1.2 土壤污染
(1)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,使土壤环境质量发生恶化,对生物、水体、空气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。
(2)土壤污染物:
——有机污染物:农药、石油、多环芳烃、多氯联苯、酚
——无机污染物:硝酸盐、硫酸盐、碳酸盐等
——重金属污染物:汞、镉、铅、砷、铬、锌等;
——固体废物:城市垃圾、工业废渣、废塑料等
——病源微生物:医疗、养殖、屠宰场废水等;
——放射性污染物:放射性尘降;
(3)土壤污染源:
——工业和城市废水排放;
——城市垃圾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;
——农药、化肥施用;
——大气沉降(酸雨沉降、放射性粉尘沉降)
(4)土壤污染特性:隐蔽性、滞后性、积累性、不可逆转性、
(5)土壤自净作用:
自净方式包括:胶体吸附、过滤、动物/微生物分解、化学作用;
2.1.3 土壤污染危害
(1)影响土壤结构与生态功能:土壤盐碱化、残余农药降低生物多样性;
(2)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:重金属超标、农作物病害减产等;
(3)对人体健康危害:有毒食物、骨痛病(镉米);
2.2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;
2.2.1 污染防治思路;
(1)控制和消防土壤污染源:严格控制工业企业“三废”排放;科学进行污水灌溉;合理使用农药,开展生物防治;合理施用化肥,增施有机肥;
(2)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和提高土壤自净能力;改良土壤,增加有机质含量;分离培养新生物品种,增加生物降解作用;
(3)污染土壤治理:改变耕作制度,合理利用污染土壤;施加抑制剂和强吸附剂;深耕,控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;
2.2.2 污染防治技术;
(1)物理治理技术:热脱附、蒸汽浸提;
(2)化学/物化治理技术:固化-稳定化、淋洗、氧化还原、光催化降解、电动力学;
(3)生物治理技术:植物修复、微生物修复;
2.3 土壤污染监视和测量
2.3.1 土壤污染监测类型:(1)区域土壤环境背景监测;(2)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;(3)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;(4)土壤污染事故监测;
2.3.2 土壤监测标准:
)——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》GB15618-2018: 分为三级
2.3.3 土壤监测项目及方法:
(1)土壤监测项目:
(2)土壤监测方法:样品预处理、分析测定;
————完结————
上一篇 > 环境污染防治基础知识(一)-向大气排放
下一篇 > 环境污染防治基础知识(三)-向水体排放